top of page
DSCF2965_edited_edited.jpg
DSCF2965_edited.jpg

封面人物|吳建興​
老家具乘載故事,當燕子回家回憶也會繼續。

老物之所以迷人,不僅是因為能從中窺探舊日的生活樣貌,更因為其中含藏著屬於他們獨特的故事。走進這間小小的古董店,狹窄的空間琳瑯滿目的擺放著各種老物。從牆上的時間不一各式掛鐘,到櫃子底下比記者年紀還大的年曆瓷盤,每個物件都被妥善的修復與保存。老闆吳建興坐在玻璃吧檯後面,騰出空間讓我們拍攝採訪。

3.jpg

回憶的說書人  老家具含藏故事

「老家具來到這裡,很快就出去了。這個轉換的過程中,留下的就是曾經發生在這個家具上的故事。」吳建興回憶道,曾收過一間位於西門町,由一對老夫妻經營的disco舞廳。那次帶回了些紅酒杯、酒架等,唯獨一台故障的老式伴唱機,老夫妻始終捨不得賣出。後來,吳建興決定無條件將這台伴唱機修好。夫妻兩人深受感動,最終決定將伴唱機送給他。伴唱機修好後不久,兩人也先後離世。

 

還曾遇過一位有儲物症的父親,早年靠著鐘錶及鎖舖生意維生。而今膝下兩子三女都不常回家,妻子也早已離異。家裡堆滿雜物,連一條可以走的路都沒有,只能踩著滿地鑰匙鎖頭前進。一家人清空了大部分的東西,卻對那塊「中華鐘錶店」的招牌深感不捨,因為那是孩子們小時候和父親一起親手畫出來的。吳建興於是答應會好好保存這塊招牌,或許哪天,可以展示在某個地方,向別人講述他們的故事。

1.jpg
掛在牆上的舊式商號。攝/魏永源

乘載過往情感 老物件創造未來

陳舊的老唱機,乘載著誰曾經的舞姿翩翩;陳舊褪色的招牌上,含藏著過往明豔的歡聲笑語;泛黃的課本紙頁,字行間的塗鴉殘留著一點青春的氣息;角落裡那張不起眼的木頭椅子,也看盡百年物換境遷。吳建興經手過千百件老物,但談起第一次修復的經驗,他依舊難以忘懷。那是祖父母過世後留下的「紅眠床」。

祖父母的離世,讓他認真思索,除了回憶之外人們還能留下甚麼?對他而言,答案顯而易見,那些生活過的物件就是情感最好的延續。在他和父親共同修復紅眠床的期間,父親時常講述家族的故事和歷史,使他在這過程中不僅搭建了與父親的親情橋梁,建構了家族的歷史軌跡,更對台灣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連結。從此,他便愛上了老物件。

6.jpg
造型可愛的古早味製冰機。吳建興笑說,以後可能會開一間昭和冰店。攝/魏永源

大學時期,他也曾購買過大賣場或一般家具店的速成家具。但經歷幾次搬遷,這些家具很快就壞了。這讓他想起了從前使用的老家具似乎更加堅固耐用。於是漸漸轉向採買老家具,也因此興起了賣老家具的念頭。「有一陣子,凌晨四五點我就到福和橋下的家具攤販收貨。那時候yahoo拍賣剛剛開始,我就想說試試看,結果真的有人買。」就此開始了他的第一筆二手家具生意。後來,吳建興逐漸轉向和搬家公司合作,不僅節省時間,品質也較好掌控。

 

從大學剛畢業至今,燕子老家具走過了八個春夏。吳建興說,他只收自己經歷過、看過的東西。太老太新的都不收,「家具太多了,但倉儲空間沒有這麼多,家具只是暫時進到二手店,很快就要出去了,所以在選擇物件的時候會考慮,什麼是值得留下的。」對吳建興而言,這些家具最吸引人的不僅僅是曾經發生在它們周遭的回憶和故事,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和想像。

9.jpg

「當有人賣家具給我,他們會和我說他們的故事,我再和買的人說這個故事。但這都是回憶,是過去式。而我希望能在這裡建構未來。」那些前來購買老家具的人,多數都經過了深思熟慮,對「家」的空間有所想像;想像那裡放張一起吃飯的餐桌,這裡有張能談心放鬆的沙發,於是空間裡就有了情感和未來。「這些家具帶著回憶來到這裡,未來也將乘載新的情感,這裡就是故事和故事的連結。」對吳建興而言,燕子老家具不僅是對舊時光的懷念,更有對新生活的期盼與祝福。

燕歸舊巢 從傳承航向創新

房樑上的燕子春去冬來,啣著樹枝將舊窩打造成新的樣子,在老地方代代相傳。吳建興說,看著燕子辛勤的來來去去,覺得自己也像是到處奔飛的鳥兒,去各地拾回家具。而燕窩在傳承中漸漸變成不同的形狀,就像是這些老家具,或許曾經漂泊,但總會帶著溫暖與回憶,傳承走向下一段時光,「燕子老家具」因此得名。

提到家具店的未來,吳建興表示燕子老家具的生意可能只會再持續兩三年。過了而立之年的他,決定重新審視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。或許是對疫情肆虐有所感悟,吳建興說: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很容易就被切斷了,可能因為天災、因為疾病,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轉變,會讓人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。」割捨掉燕子老家具,對他而言,是過往旅途的終結,也是下一段冒險的開始。

結束營業後店裡的家具和物件將轉手給別人,吳建興說不會有不捨的感覺,對他而言,「用的到的東西才有價值,才有意義。」本業是藝術家的他,更希望透過賣家具的收入,來支撐自己的藝術創作,也常用收集來的老物件做藝術作品;透過獨特的角度玩轉老物,將自己對老物的喜愛和對台灣文化的認同融入到作品中,讓老物不再只是傳承,更有創新。二店「良室」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而設。

5.jpg
「良室」,就是希望在這個好的空間,傳遞出好的事件、好的物品。攝/魏永源

2020年,「良室」開幕,融合物件展售、教學展覽、會議討論和咖啡廳的空間,將重心從故事與物件的傳承轉向了知識與創新的學習。吳建興表示,希望讓學習不再只是紙上談兵,更是看得見、摸得到、聽得到、甚至能夠擁有得到,因此所有的空間都以人為中心,店中的擺飾更是精心策畫,從天花板上的鐵窗花、到櫃台後可拆卸的床板牆,處處可見藝術家的巧思與奇想。

「除了老物沿用以外,我們更希望體現出再創造的精神。」入店的客人多是插畫家、作家等;他們進來點一杯咖啡,坐一整天,或觀察、或寫作、或繪畫。「在這個空間中,人們用繪畫、用文字、用語言,將美好的事物傳遞出去,」吳建興說,「這就是開設此店的初衷。取名為『良室』,就是希望在這個好的空間,傳遞出好的事件、好的物品。」

這一路走來,吳建興不斷推廣老物,但台灣對這方面的體悟太少,對於文化保存的意識太過淺薄,「物件這麼多,怎麼挑選怎麼保存,都是難題。但台灣還做不到這塊,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古蹟改建、古蹟自燃的的案例。」或許有些無奈,但對於未來,吳建興以瀟灑自在的態度面對。「且戰且走吧!」他笑著說,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啊!一直以來都是這樣。」不管是燕子老家具的故事傳承,還是良室的創新學習,吳建興一路走來都用藝術家的細心延續老物的故事,用敏銳珍藏故事,也將秉持著這份初心,面對新的未來。

王思琴、尹彥婷/採訪報導

bottom of page